火独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欣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猜你喜欢
阑月笼春霁色澄,深沉帘幕管弦清。争豪竞侈连仙馆,坠翠遗珠满帝城。
一片笑声连鼓吹,六街灯火丽升平。归来禁漏踰三四,窗上梅花瘦影横。
厌尘小雨润生寒,云影澄鲜月正圆。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
香街宝马嘶琼辔,辇路轻舆乡翠軿。高挂危帘凝望处,分明星斗下晴天。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dàn)彼两髦(máo),实维我仪。之死矢(shǐ)靡(mí)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tè)。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河中央。垂发齐眉少年郎,是我心中好对象。至死不会变心肠。我的天啊我的娘,为何对我不体谅?
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河岸旁。垂发齐眉少年郎,是我倾慕的对象。至死不会变主张。我的天啊我的娘,为何对我不体谅?
参考资料:
1、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7-89
2、王秀梅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89-90
泛:浮行。这里形容船在河中不停漂浮的样子。中河:河中。髧:头发下垂状。两髦:男子未行冠礼前,头发齐眉,分向两边状。维:乃,是。仪:配偶。之死:到死。之,到。矢靡它:没有其他。矢,通“誓”,发誓。靡它,无他心。只:语助词。
谅:相信。特:配偶。慝:通“忒”,变更,差错,变动。也指邪恶,恶念,引申为变心。
此诗的主人公可能是一个待嫁的姑娘,她选中的对象是一个不到二十的少年郎。姑娘的选择未能得到母亲的同意,所以她满腔怨恨,发誓要和母亲对抗到底。
开篇以柏舟泛流起兴,写女主人公为自己的婚姻恋爱受阻而苦恼,就好比那在河中飘荡的柏木小舟一样。她早已自己相中了一个翩翩少年,他的发型很好看,透出活泼灵动的精神劲儿。这就是女主人公的心上人,她非他不嫁,至死不渝。可是她的母亲千般阻挠万般阻拦,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母女的意见不统一,爱情就发生了危机。女儿要么放弃己见,要么作坚决的抗争。看来诗中女主人公是持后一种态度的:至死誓靡它!坚决到这种程度,母亲也就难办了。但要为娘的改变主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女主人公一面誓死维护爱情,一面从内心发出沉重的叹息:娘呀天啊,为什么就不相信我是有眼力的呢!这一声叹息,使得诗的内容变得沉甸甸的。
古代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这种敢爱敢恨的女子自己找婆家的事情,真是有违传统习俗的,当父母的当然不会同意。可能也不一定是父母要展示权威,多半是他们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为儿女把关,以确保日后生活美满。但是代沟的存在,使两代人的择偶观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和冲突。这原也正常。问题的关键是,母女二人的矛盾不可调和,因此才有了“之死矢靡他”的决绝抗争。
这首诗反映了先秦时代汉族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性爱自由,原始婚俗亦有传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诗中也就表现了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这是一个很新很有价值的信息。
五鬼相缠何日了,一官如水曷胜穷。谩凭商贾供薪米,乱石滩头一夕空。
春水满南国,樱桃花未红。兰舟冲雪去,家在玉峰东。
青山当屋角,绿树覆庭中。可怜兵燹后,化为蒿棘丛。
感时心耿耿,话别意忡忡。林栖傥相忆,题字送归鸿。
黄鹄飞飞薄霄起,健翮徘徊营四海。排风捲雾任翱翔,南北东西无定在。
徜徉世外全其天,虞罗至老无患殆。长安市上繁华郎,裘马照耀生辉光。
坎险当前昧不识,欢娱往往潜悲伤。兰蕙遭刈岂由人,琬琰器美多自戕。
簪我切云冠,披我芰荷裳。朝看钱塘水,暮游荆楚乡。
芒鞋竹杖遍天下,遇君燕市结客场。高楼沽酒说兴废,阴云倏起天苍茫。
钱镠霸业今安在,屈原词赋沈沅湘。黄金台畔骨已朽,荆高击筑空激昂。
人世沧桑顷刻耳,吊古悲今动流涕。呕吟长短括诗囊,餐霞茹芝随角绮。
物理或难诘,疑经多未通。
蜚虽笔麟史,荔不产龟蒙。
记异因同蜮,为灾岂减螽。
恨余非博识,安敢注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