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胡行·其一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duò)谷间。
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yùn)。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bàng),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负揜(yǎn)被裘(qiú),似非恒人,
谓卿(qīng)云何困苦以自怨?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
遨(áo)游八极,枕石嗽(sòu)流饮泉。
沉吟不决,遂(suì)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pān),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mèi),惆(chóu)怅(chàng)以自怜。
正而不谲(jué),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早晨,行进在散关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艰难!
早晨,行进在散关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艰难!
健牛因困顿倒下,倾刻间,车辆坠入山谷。
坐在大石头上,弹起五弦琴,心中有许多感慨。
那音调凄怨的清角古曲啊,让我感到迷乱和烦忧。
早晨,我终于登上了散关山,写下这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意。
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我的身旁。
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我的身旁。
他们身穿狐裘,外披罩衣,看起来不像是平常人。
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地困苦和自我怨恨呢?
为什么会心神不安地来到这里?心中有什么欲求?
三位不知名的老翁啊,我要用诗歌表达我的心意?
我们住在昆仑山,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
我们住在昆仑山,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
虽然成仙之道深不可测,但是只要诚心追求,就一定会得到。
我们遍观名山,遨游八方极远之处,枕着石头睡觉,用流水漱洗。
喝着山泉水,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三位老翁已经飞身上天了。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我们住在昆仑山。
仙人走了,已经很难再追回来,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
仙人走了,已经很难再追回来,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
自从仙人走了以后,我每夜都不能安睡,惆怅哀怨啊,自我怜悯。
齐桓公德行端正,从来没有欺诈行为。因此,有德能的宁戚通过唱歌前去依附他。
经传记载了齐桓公西伐大夏的事情,这一功劳为后世传颂。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仙人离去不可追。
参考资料:
1、张可礼宿美丽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6
秋胡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清调曲》。散关:即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当何难:应当多么艰难。
顿:停顿。堕:掉下,坠落。
盘石:似盘之石,即磐石、大石,喻稳定坚固。五弦之琴:五弦琴,古琴。
清角韵:以清角曲的歌辞为韵脚。清角,角,古代五音之一。古人以为角音清,故曰清角。意中:心意之中。迷烦:迷惑烦恼。
言志:表明心志。
有何:有什么。三老公:三个老人。应是对道家的三天尊的戏称。卒:突然。同“猝”。仓促,急速。
负揜:背负着遮掩物。揜,弇,遮蔽,掩藏。应是指头顶华盖。被裘:披着裘衣。恒人:永恒的人,常人,一般的人。
谓:说道。卿云:公卿说。何:什么,多么,如此。以:而。自怨:自怨自艾。
徨徨:彷徨貌。心惊不宁貌。所欲:有所欲求,想要点什么。
我:曹操自己。多被解为仙人。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是仙人所居,上有瑶池、阆苑、增城、悬圃等仙境。者真人:真人者,是真人者。
道深:道行深。有可得:有所得,有所得道。历观:游历观看,逐一地看。
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嗽流:用流水漱口。嗽,漱。
沉吟:间断地低声自语,迟疑不决。遂:遂即。上:上腾。升天:升至天空。
去去:去者已去。谓远去。永别,死。长恨:长长的恨意。牵攀:牵扯羁攀。
安得寐:哪得入睡。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自怜:自我怜惜。
不谲:不诡诈。辞赋:歌辞诗赋。依因:依从因袭,顺应,利用。
经传:经典和传记,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经指有权威性的著作,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所过:所读过,所研习过。西来所传:西方所传来。西,应指西面的周朝或西方的乐曲,如乐府里的西方曲子。
这首诗语言虽粗略,境界却是相当优美,显示了曹操个性中不常展露的一面。
第一解开头二句重复咏唱,大约是为了适应曲调的需要而有意拉长的。(每一“解”的末二句,是演唱时的和声,无实义。)但从实际效果来说,这一重复,使得感叹的情绪显得格外沉重。这里,诗人不会真是感叹道路之艰难。无论以曹操的英雄性格,还是以他的丞相地位所享有的条件,都不会把道路的艰难当作一回事。这一唱三叹的调子,只是借道路的艰难,表达人生艰难的感慨罢了。下面写牛困车堕,独坐盘石之上,弹琴奏清角之韵(悲凉的乐调),更是从经历散关的见闻中,激发起来的想像和虚构。以曹操的身份,他给自己虚构这样一种艰难跋涉、困顿山谷、独坐无侣、心中烦苦的遭遇,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在常人的目光中,曹操要么是一个奸诈险恶的野心家,要么是一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但从曹操自己来说,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当他从汉末的动乱中突拔而起时,并没有预料到后来的成功。只是在与各支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激烈冲突中,有进无退,不击溃敌手便无以自存,才渐渐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在这个过程中,是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危险的。关于他与内外敌人反复苦斗、多次仅因侥俸才得脱离危险的经历,大家都很熟悉,不必多说了。就在曹操写这诗前不久,还发生过汉献帝伏皇后与父亲伏完谋杀他的事件,皇帝本人,恐怕也牵涉在内。这种危机四伏、如履薄冰的环境,难免令他产生一旦失足的忧虑吧。再说,理想永远高于现实,任何已经得到的东西都不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甚至,愈是功业辉煌的人物,愈是容易感觉到个人不过是历史实现其自身目的的工具,感觉到个人本质上的渺小。一个人拿他的生命做成了伟大的事业,而这事业归根结蒂是与生命本身相分离的。在这个境地上,英雄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孤独。曹操临死之际,并无功成名就的满足,却安排了许多琐琐碎碎的日常小事,似乎与他的英雄气质不符;其实,这正反映了曹操对生命本身的留恋和迷惘。从以上的心理来理解《秋胡行》首节所表现的境界,就不觉得奇怪了。
第二解写遇仙。正当虚构的主人公弹琴抒发内心烦苦之际,忽然有三位老人来到他的身旁。“负揜”不易解,“被裘”即披着裘衣。这句同下句,大概是说三位老人遮掩在宽大的裘衣之下,看上去不像是平常人。他们问主人公:你为何如此困苦,自怨自艾?你惶惶然来到这里,是想寻求什么?这个情节,使故事向神异的方向发展,形成幻想性的趣味,并便于作象征的抒情表现。“三老公”的发问,一方面从旁观者的眼光,进一步强化前一节所说“心中迷烦”的困苦气氛,一方面,又在不知不觉之中,把事不得已的失足(牛顿车堕)情节,转变为似有所求而来到此间的情节。就字面来说,因是不知情者的发问,所以与前文并无牴牾;但从抒情的需要来说,作者正是要表达一种试图摆脱现实矛盾、探求某种新的人生出路的欲望。这一节文字虽不很讲究,却相当巧妙地完成了一种过渡。
第三解从开头到“枕石”一句止,是仙人自述。他们本来似乎也是常人,修道既深,乃能得道,于是摆脱了凡人所遭受的束缚,自由自在地游历名山,飘飘然行于天地之间。他们的生活是简朴而无所求的,倦了便睡在石头上,饥渴时只需喝一点泉水,因此决没有常人因贪欲而造成的无数困苦。
有各种资料可以证明,曹操实际是不相信神仙的。那么,这一节虚构就有较深的意味。从大处说,即使一个不相信神仙的人,也并不能摆脱人生短暂所带来的烦忧,和对永恒存在的向往,而神仙的形象,正是永恒的象征。从小处说,神仙也可以比喻从世俗矛盾中解脱的境界。权势名位,物欲情欲,是导致人类相互竞争、引发无数冲突与烦恼的根本原因。倘能舍弃这一切,也就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痛苦。“枕石漱流饮泉”,与世无争,就不会有什么麻烦。至于整个这一节,到底是从哪一方面说,还是兼而有之,无法加以确定。文学形象的意义,总是很宽泛的,读者只需将它理解为一种超越和自由的象征就行了。
如果主人公听了“真人”即仙人的话,便跟着走了,这诗就变成了真正的游仙诗,也就没有多少味道了。在曹操的笔下,主人公对“真人”的陈述,反应却是“沉吟不决”;而正在他犹豫之间,“真人”已弃他而去,“遂上升天”。这也许意味着,所谓永恒自由是一个抓不住的幻影,它只是扰人心烦而已;也许还意味着:所谓从现实中解脱,也只是一种幻想,事实上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抉择。确实,如果说从曹操临死时对种种琐碎后事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他懂得一切辉煌的事业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却也必须知道相反的一面:像他这样一个豪杰之士,若无不凡的成就,生命的欲望更不能得到满足。人本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他必须在某个对象上建立自我,但这对象到头来仍旧不是自我;然而反过来说,没有对象,却又根本没有自我。
第四解自“正而不谲”以下,文字已无法理解,也许是流传中产生了讹误。但从开头到“惆怅以自怜”,意思是清楚的。主人公正“沉吟不决”,“真人”已“遂上升天”,他忽然惊觉,想要追上前去,却已经根本追赶不上。失去这样一个机缘,从此抱恨不已,夜夜难寐,惆怅自怜。这一节在视觉形象的描绘上,显得十分优美动人。似乎可以看到:三位仙人冉冉升空,驾着风云悠悠而去,渐渐消逝在天边,而山谷间那个凡夫俗子,一面仰首呼喊,一面踉跄奔逐,不时被葛藤、岩石绊倒,直到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终于落下痛悔的眼泪。
这里写的人生情绪,应该就是人对完美的人生理想的追逐。这种理想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却永远高于人们的生活现实;人们想要追上它,却永远也追不上。就是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人们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途。对于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说来,大概未必会感觉到人生有这一种痛苦;但任何一个具有强烈的人生欲望的人,最终都将明白:无论他走过多长的路,有过多少成功,他也终究要绊倒在追逐的路途上。
译文
早晨,行进在散关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艰难!
健牛因困顿倒下,倾刻间,车辆坠入山谷。
坐在大石头上,弹起五弦琴,心中有许多感慨。
那音调凄怨的清角古曲啊,让我感到迷乱和烦忧。
早晨,我终于登上了散关山,写下这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意。
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我的身旁。
他们身穿狐裘,外披罩衣,看起来不像是平常人。
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地困苦和自我怨恨呢?
为什么会心神不安地来到这里?心中有什么欲求?
三位不知名的老翁啊,我要用诗歌表达我的心意?
我们住在昆仑山,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
虽然成仙之道深不可测,但是只要诚心追求,就一定会得到。
我们遍观名山,遨游八方极远之处,枕着石头睡觉,用流水漱洗。
喝着山泉水,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三位老翁已经飞身上天了。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我们住在昆仑山。
仙人走了,已经很难再追回来,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
自从仙人走了以后,我每夜都不能安睡,惆怅哀怨啊,自我怜悯。
齐桓公德行端正,从来没有欺诈行为。
因此,有德能的宁戚通过唱歌前去依附他。
经传记载了齐桓公西伐大夏的事情,这一功劳为后世传颂。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仙人离去不可追。
注释
秋胡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清调曲》。
散关:即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当何难:应当多么艰难。
顿:停顿。
堕(duò):掉下,坠落。
盘石:似盘之石,即磐石、大石,喻稳定坚固。
五弦之琴:五弦琴,古琴。
清角韵:以清角曲的歌辞为韵脚。清角,角,古代五音之一。古人以为角音清,故曰清角。
意中:心意之中。迷烦:迷惑烦恼。
言志:表明心志。
有何:有什么。三老公:三个老人。应是对道家的三天尊的戏称。
卒:突然。同“猝”。仓促,急速。
负揜(yǎn):背负着遮掩物。揜,弇,遮蔽,掩藏。应是指头顶华盖。被裘:披着裘衣。
恒人:永恒的人,常人,一般的人。
谓:说道。卿云:公卿说。何:什么,多么,如此。以:而。自怨:自怨自艾。
徨徨:彷徨貌。心惊不宁貌。所欲:有所欲求,想要点什么。
我:曹操自己。多被解为仙人。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是仙人所居,上有瑶池、阆苑、增城、悬圃等仙境。
者真人:真人者,是真人者。
道深:道行深。有可得:有所得,有所得道。
历观:游历观看,逐一地看。
八极:八方极远之地。
嗽流:用流水漱口。嗽,漱。
沉吟:间断地低声自语,迟疑不决。
遂:遂即。上:上腾。升天:升至天空。
去去:去者已去。谓远去。永别,死。
长恨:长长的恨意。牵攀:牵扯羁攀。
安得寐:哪得入睡。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自怜:自我怜惜。
不谲(jué):不诡诈。
辞赋:歌辞诗赋。依因:依从因袭,顺应,利用。
经传:经典和传记,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经指有权威性的著作,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所过:所读过,所研习过。
西来所传:西方所传来。西,应指西面的周朝或西方的乐曲,如乐府里的西方曲子。
参考资料:
1、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6
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公(曹操)西征张鲁,至陈仓,将自武都入氐。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曹操时年六十一岁,一生功业,大体成就。这两首诗当作于经历散关以后,为曹操晚年的作品。
参考资料:
1、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6
2、王文坤.浅析曹操诗歌的悲凉之美.北方文学旬刊,2012(9):40
这首诗语言虽粗略,境界却是相当优美,显示了曹操个性中不常展露的一面。
第一解开头二句重复咏唱,大约是为了适应曲调的需要而有意拉长的。(每一“解”的末二句,是演唱时的和声,无实义。)但从实际效果来说,这一重复,使得感叹的情绪显得格外沉重。这里,诗人不会真是感叹道路之艰难。无论以曹操的英雄性格,还是以他的丞相地位所享有的条件,都不会把道路的艰难当作一回事。这一唱三叹的调子,只是借道路的艰难,表达人生艰难的感慨罢了。下面写牛困车堕,独坐盘石之上,弹琴奏清角之韵(悲凉的乐调),更是从经历散关的见闻中,激发起来的想像和虚构。以曹操的身份,他给自己虚构这样一种艰难跋涉、困顿山谷、独坐无侣、心中烦苦的遭遇,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在常人的目光中,曹操要么是一个奸诈险恶的野心家,要么是一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但从曹操自己来说,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当他从汉末的动乱中突拔而起时,并没有预料到后来的成功。只是在与各支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激烈冲突中,有进无退,不击溃敌手便无以自存,才渐渐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在这个过程中,是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危险的。关于他与内外敌人反复苦斗、多次仅因侥俸才得脱离危险的经历,大家都很熟悉,不必多说了。就在曹操写这诗前不久,还发生过汉献帝伏皇后与父亲伏完谋杀他的事件,皇帝本人,恐怕也牵涉在内。这种危机四伏、如履薄冰的环境,难免令他产生一旦失足的忧虑吧。再说,理想永远高于现实,任何已经得到的东西都不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甚至,愈是功业辉煌的人物,愈是容易感觉到个人不过是历史实现其自身目的的工具,感觉到个人本质上的渺小。一个人拿他的生命做成了伟大的事业,而这事业归根结蒂是与生命本身相分离的。在这个境地上,英雄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孤独。曹操临死之际,并无功成名就的满足,却安排了许多琐琐碎碎的日常小事,似乎与他的英雄气质不符;其实,这正反映了曹操对生命本身的留恋和迷惘。从以上的心理来理解《秋胡行》首节所表现的境界,就不觉得奇怪了。
第二解写遇仙。正当虚构的主人公弹琴抒发内心烦苦之际,忽然有三位老人来到他的身旁。“负揜”不易解,“被裘”即披着裘衣。这句同下句,大概是说三位老人遮掩在宽大的裘衣之下,看上去不像是平常人。他们问主人公:你为何如此困苦,自怨自艾?你惶惶然来到这里,是想寻求什么?这个情节,使故事向神异的方向发展,形成幻想性的趣味,并便于作象征的抒情表现。“三老公”的发问,一方面从旁观者的眼光,进一步强化前一节所说“心中迷烦”的困苦气氛,一方面,又在不知不觉之中,把事不得已的失足(牛顿车堕)情节,转变为似有所求而来到此间的情节。就字面来说,因是不知情者的发问,所以与前文并无牴牾;但从抒情的需要来说,作者正是要表达一种试图摆脱现实矛盾、探求某种新的人生出路的欲望。这一节文字虽不很讲究,却相当巧妙地完成了一种过渡。
第三解从开头到“枕石”一句止,是仙人自述。他们本来似乎也是常人,修道既深,乃能得道,于是摆脱了凡人所遭受的束缚,自由自在地游历名山,飘飘然行于天地之间。他们的生活是简朴而无所求的,倦了便睡在石头上,饥渴时只需喝一点泉水,因此决没有常人因贪欲而造成的无数困苦。
有各种资料可以证明,曹操实际是不相信神仙的。那么,这一节虚构就有较深的意味。从大处说,即使一个不相信神仙的人,也并不能摆脱人生短暂所带来的烦忧,和对永恒存在的向往,而神仙的形象,正是永恒的象征。从小处说,神仙也可以比喻从世俗矛盾中解脱的境界。权势名位,物欲情欲,是导致人类相互竞争、引发无数冲突与烦恼的根本原因。倘能舍弃这一切,也就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痛苦。“枕石漱流饮泉”,与世无争,就不会有什么麻烦。至于整个这一节,到底是从哪一方面说,还是兼而有之,无法加以确定。文学形象的意义,总是很宽泛的,读者只需将它理解为一种超越和自由的象征就行了。
如果主人公听了“真人”即仙人的话,便跟着走了,这诗就变成了真正的游仙诗,也就没有多少味道了。在曹操的笔下,主人公对“真人”的陈述,反应却是“沉吟不决”;而正在他犹豫之间,“真人”已弃他而去,“遂上升天”。这也许意味着,所谓永恒自由是一个抓不住的幻影,它只是扰人心烦而已;也许还意味着:所谓从现实中解脱,也只是一种幻想,事实上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抉择。确实,如果说从曹操临死时对种种琐碎后事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他懂得一切辉煌的事业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却也必须知道相反的一面:像他这样一个豪杰之士,若无不凡的成就,生命的欲望更不能得到满足。人本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他必须在某个对象上建立自我,但这对象到头来仍旧不是自我;然而反过来说,没有对象,却又根本没有自我。
第四解自“正而不谲”以下,文字已无法理解,也许是流传中产生了讹误。但从开头到“惆怅以自怜”,意思是清楚的。主人公正“沉吟不决”,“真人”已“遂上升天”,他忽然惊觉,想要追上前去,却已经根本追赶不上。失去这样一个机缘,从此抱恨不已,夜夜难寐,惆怅自怜。这一节在视觉形象的描绘上,显得十分优美动人。似乎可以看到:三位仙人冉冉升空,驾着风云悠悠而去,渐渐消逝在天边,而山谷间那个凡夫俗子,一面仰首呼喊,一面踉跄奔逐,不时被葛藤、岩石绊倒,直到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终于落下痛悔的眼泪。
这里写的人生情绪,应该就是人对完美的人生理想的追逐。这种理想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却永远高于人们的生活现实;人们想要追上它,却永远也追不上。就是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人们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途。对于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说来,大概未必会感觉到人生有这一种痛苦;但任何一个具有强烈的人生欲望的人,最终都将明白:无论他走过多长的路,有过多少成功,他也终究要绊倒在追逐的路途上。
猜你喜欢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duò)谷间。
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yùn)。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bàng),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负揜(yǎn)被裘(qiú),似非恒人,
谓卿(qīng)云何困苦以自怨?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
遨(áo)游八极,枕石嗽(sòu)流饮泉。
沉吟不决,遂(suì)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pān),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mèi),惆(chóu)怅(chàng)以自怜。
正而不谲(jué),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早晨,行进在散关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艰难!
早晨,行进在散关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艰难!
健牛因困顿倒下,倾刻间,车辆坠入山谷。
坐在大石头上,弹起五弦琴,心中有许多感慨。
那音调凄怨的清角古曲啊,让我感到迷乱和烦忧。
早晨,我终于登上了散关山,写下这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意。
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我的身旁。
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我的身旁。
他们身穿狐裘,外披罩衣,看起来不像是平常人。
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地困苦和自我怨恨呢?
为什么会心神不安地来到这里?心中有什么欲求?
三位不知名的老翁啊,我要用诗歌表达我的心意?
我们住在昆仑山,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
我们住在昆仑山,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
虽然成仙之道深不可测,但是只要诚心追求,就一定会得到。
我们遍观名山,遨游八方极远之处,枕着石头睡觉,用流水漱洗。
喝着山泉水,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三位老翁已经飞身上天了。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我们住在昆仑山。
仙人走了,已经很难再追回来,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
仙人走了,已经很难再追回来,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
自从仙人走了以后,我每夜都不能安睡,惆怅哀怨啊,自我怜悯。
齐桓公德行端正,从来没有欺诈行为。因此,有德能的宁戚通过唱歌前去依附他。
经传记载了齐桓公西伐大夏的事情,这一功劳为后世传颂。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仙人离去不可追。
参考资料:
1、张可礼宿美丽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6
秋胡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清调曲》。散关:即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当何难:应当多么艰难。
顿:停顿。堕:掉下,坠落。
盘石:似盘之石,即磐石、大石,喻稳定坚固。五弦之琴:五弦琴,古琴。
清角韵:以清角曲的歌辞为韵脚。清角,角,古代五音之一。古人以为角音清,故曰清角。意中:心意之中。迷烦:迷惑烦恼。
言志:表明心志。
有何:有什么。三老公:三个老人。应是对道家的三天尊的戏称。卒:突然。同“猝”。仓促,急速。
负揜:背负着遮掩物。揜,弇,遮蔽,掩藏。应是指头顶华盖。被裘:披着裘衣。恒人:永恒的人,常人,一般的人。
谓:说道。卿云:公卿说。何:什么,多么,如此。以:而。自怨:自怨自艾。
徨徨:彷徨貌。心惊不宁貌。所欲:有所欲求,想要点什么。
我:曹操自己。多被解为仙人。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是仙人所居,上有瑶池、阆苑、增城、悬圃等仙境。者真人:真人者,是真人者。
道深:道行深。有可得:有所得,有所得道。历观:游历观看,逐一地看。
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嗽流:用流水漱口。嗽,漱。
沉吟:间断地低声自语,迟疑不决。遂:遂即。上:上腾。升天:升至天空。
去去:去者已去。谓远去。永别,死。长恨:长长的恨意。牵攀:牵扯羁攀。
安得寐:哪得入睡。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自怜:自我怜惜。
不谲:不诡诈。辞赋:歌辞诗赋。依因:依从因袭,顺应,利用。
经传:经典和传记,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经指有权威性的著作,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所过:所读过,所研习过。西来所传:西方所传来。西,应指西面的周朝或西方的乐曲,如乐府里的西方曲子。
这首诗语言虽粗略,境界却是相当优美,显示了曹操个性中不常展露的一面。
第一解开头二句重复咏唱,大约是为了适应曲调的需要而有意拉长的。(每一“解”的末二句,是演唱时的和声,无实义。)但从实际效果来说,这一重复,使得感叹的情绪显得格外沉重。这里,诗人不会真是感叹道路之艰难。无论以曹操的英雄性格,还是以他的丞相地位所享有的条件,都不会把道路的艰难当作一回事。这一唱三叹的调子,只是借道路的艰难,表达人生艰难的感慨罢了。下面写牛困车堕,独坐盘石之上,弹琴奏清角之韵(悲凉的乐调),更是从经历散关的见闻中,激发起来的想像和虚构。以曹操的身份,他给自己虚构这样一种艰难跋涉、困顿山谷、独坐无侣、心中烦苦的遭遇,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在常人的目光中,曹操要么是一个奸诈险恶的野心家,要么是一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但从曹操自己来说,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当他从汉末的动乱中突拔而起时,并没有预料到后来的成功。只是在与各支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激烈冲突中,有进无退,不击溃敌手便无以自存,才渐渐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在这个过程中,是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危险的。关于他与内外敌人反复苦斗、多次仅因侥俸才得脱离危险的经历,大家都很熟悉,不必多说了。就在曹操写这诗前不久,还发生过汉献帝伏皇后与父亲伏完谋杀他的事件,皇帝本人,恐怕也牵涉在内。这种危机四伏、如履薄冰的环境,难免令他产生一旦失足的忧虑吧。再说,理想永远高于现实,任何已经得到的东西都不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甚至,愈是功业辉煌的人物,愈是容易感觉到个人不过是历史实现其自身目的的工具,感觉到个人本质上的渺小。一个人拿他的生命做成了伟大的事业,而这事业归根结蒂是与生命本身相分离的。在这个境地上,英雄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孤独。曹操临死之际,并无功成名就的满足,却安排了许多琐琐碎碎的日常小事,似乎与他的英雄气质不符;其实,这正反映了曹操对生命本身的留恋和迷惘。从以上的心理来理解《秋胡行》首节所表现的境界,就不觉得奇怪了。
第二解写遇仙。正当虚构的主人公弹琴抒发内心烦苦之际,忽然有三位老人来到他的身旁。“负揜”不易解,“被裘”即披着裘衣。这句同下句,大概是说三位老人遮掩在宽大的裘衣之下,看上去不像是平常人。他们问主人公:你为何如此困苦,自怨自艾?你惶惶然来到这里,是想寻求什么?这个情节,使故事向神异的方向发展,形成幻想性的趣味,并便于作象征的抒情表现。“三老公”的发问,一方面从旁观者的眼光,进一步强化前一节所说“心中迷烦”的困苦气氛,一方面,又在不知不觉之中,把事不得已的失足(牛顿车堕)情节,转变为似有所求而来到此间的情节。就字面来说,因是不知情者的发问,所以与前文并无牴牾;但从抒情的需要来说,作者正是要表达一种试图摆脱现实矛盾、探求某种新的人生出路的欲望。这一节文字虽不很讲究,却相当巧妙地完成了一种过渡。
第三解从开头到“枕石”一句止,是仙人自述。他们本来似乎也是常人,修道既深,乃能得道,于是摆脱了凡人所遭受的束缚,自由自在地游历名山,飘飘然行于天地之间。他们的生活是简朴而无所求的,倦了便睡在石头上,饥渴时只需喝一点泉水,因此决没有常人因贪欲而造成的无数困苦。
有各种资料可以证明,曹操实际是不相信神仙的。那么,这一节虚构就有较深的意味。从大处说,即使一个不相信神仙的人,也并不能摆脱人生短暂所带来的烦忧,和对永恒存在的向往,而神仙的形象,正是永恒的象征。从小处说,神仙也可以比喻从世俗矛盾中解脱的境界。权势名位,物欲情欲,是导致人类相互竞争、引发无数冲突与烦恼的根本原因。倘能舍弃这一切,也就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痛苦。“枕石漱流饮泉”,与世无争,就不会有什么麻烦。至于整个这一节,到底是从哪一方面说,还是兼而有之,无法加以确定。文学形象的意义,总是很宽泛的,读者只需将它理解为一种超越和自由的象征就行了。
如果主人公听了“真人”即仙人的话,便跟着走了,这诗就变成了真正的游仙诗,也就没有多少味道了。在曹操的笔下,主人公对“真人”的陈述,反应却是“沉吟不决”;而正在他犹豫之间,“真人”已弃他而去,“遂上升天”。这也许意味着,所谓永恒自由是一个抓不住的幻影,它只是扰人心烦而已;也许还意味着:所谓从现实中解脱,也只是一种幻想,事实上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抉择。确实,如果说从曹操临死时对种种琐碎后事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他懂得一切辉煌的事业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却也必须知道相反的一面:像他这样一个豪杰之士,若无不凡的成就,生命的欲望更不能得到满足。人本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他必须在某个对象上建立自我,但这对象到头来仍旧不是自我;然而反过来说,没有对象,却又根本没有自我。
第四解自“正而不谲”以下,文字已无法理解,也许是流传中产生了讹误。但从开头到“惆怅以自怜”,意思是清楚的。主人公正“沉吟不决”,“真人”已“遂上升天”,他忽然惊觉,想要追上前去,却已经根本追赶不上。失去这样一个机缘,从此抱恨不已,夜夜难寐,惆怅自怜。这一节在视觉形象的描绘上,显得十分优美动人。似乎可以看到:三位仙人冉冉升空,驾着风云悠悠而去,渐渐消逝在天边,而山谷间那个凡夫俗子,一面仰首呼喊,一面踉跄奔逐,不时被葛藤、岩石绊倒,直到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终于落下痛悔的眼泪。
这里写的人生情绪,应该就是人对完美的人生理想的追逐。这种理想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却永远高于人们的生活现实;人们想要追上它,却永远也追不上。就是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人们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途。对于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说来,大概未必会感觉到人生有这一种痛苦;但任何一个具有强烈的人生欲望的人,最终都将明白:无论他走过多长的路,有过多少成功,他也终究要绊倒在追逐的路途上。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
遨游八极,枕石嗽流饮泉。
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早晨,行进在散关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艰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早晨,行进在散关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艰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健牛因困顿倒下,倾刻间,车辆坠入山谷。
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坐在大石头上,弹起五弦琴,心中有许多感慨。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那音调凄怨的清角古曲啊,让我感到迷乱和烦忧。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早晨,我终于登上了散关山,写下这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意。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我的身旁。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我的身旁。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他们身穿狐裘,外披罩衣,看起来不像是平常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
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地困苦和自我怨恨呢?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为什么会心神不安地来到这里?心中有什么欲求?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三位不知名的老翁啊,我要用诗歌表达我的心意?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们住在昆仑山,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们住在昆仑山,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
虽然成仙之道深不可测,但是只要诚心追求,就一定会得到。
遨游八极,枕石嗽流饮泉。
我们遍观名山,遨游八方极远之处,枕着石头睡觉,用流水漱洗。
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喝着山泉水,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三位老翁已经飞身上天了。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我们住在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仙人走了,已经很难再追回来,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仙人走了,已经很难再追回来,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自从仙人走了以后,我每夜都不能安睡,惆怅哀怨啊,自我怜悯。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齐桓公德行端正,从来没有欺诈行为。因此,有德能的宁戚通过唱歌前去依附他。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经传记载了齐桓公西伐大夏的事情,这一功劳为后世传颂。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仙人离去不可追。
参考资料: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秋胡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清调曲》。散关:即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当何难:应当多么艰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duò)谷间。
顿:停顿。堕:掉下,坠落。
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盘石:似盘之石,即磐石、大石,喻稳定坚固。五弦之琴:五弦琴,古琴。
作为清角韵(yùn)。意中迷烦,
清角韵:以清角曲的歌辞为韵脚。清角,角,古代五音之一。古人以为角音清,故曰清角。意中:心意之中。迷烦:迷惑烦恼。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言志:表明心志。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bàng),
有何:有什么。三老公:三个老人。应是对道家的三天尊的戏称。卒:突然。同“猝”。仓促,急速。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负揜(yǎn)被裘(qiú),似非恒人,
负揜:背负着遮掩物。揜,弇,遮蔽,掩藏。应是指头顶华盖。被裘:披着裘衣。恒人:永恒的人,常人,一般的人。
谓卿(qīng)云何困苦以自怨?
谓:说道。卿云:公卿说。何:什么,多么,如此。以:而。自怨:自怨自艾。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徨徨:彷徨貌。心惊不宁貌。所欲:有所欲求,想要点什么。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曹操自己。多被解为仙人。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是仙人所居,上有瑶池、阆苑、增城、悬圃等仙境。者真人:真人者,是真人者。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
道深:道行深。有可得:有所得,有所得道。历观:游历观看,逐一地看。
遨(áo)游八极,枕石嗽(sòu)流饮泉。
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嗽流:用流水漱口。嗽,漱。
沉吟不决,遂(suì)上升天,
沉吟:间断地低声自语,迟疑不决。遂:遂即。上:上腾。升天:升至天空。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pān),
去去:去者已去。谓远去。永别,死。长恨:长长的恨意。牵攀:牵扯羁攀。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mèi),惆(chóu)怅(chàng)以自怜。
安得寐:哪得入睡。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自怜:自我怜惜。
正而不谲(jué),辞赋依因。
不谲:不诡诈。辞赋:歌辞诗赋。依因:依从因袭,顺应,利用。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经传:经典和传记,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经指有权威性的著作,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所过:所读过,所研习过。西来所传:西方所传来。西,应指西面的周朝或西方的乐曲,如乐府里的西方曲子。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参考资料: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
遨游八极,枕石嗽流饮泉。
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这首诗语言虽粗略,境界却是相当优美,显示了曹操个性中不常展露的一面。
第一解开头二句重复咏唱,大约是为了适应曲调的需要而有意拉长的。(每一“解”的末二句,是演唱时的和声,无实义。)但从实际效果来说,这一重复,使得感叹的情绪显得格外沉重。这里,诗人不会真是感叹道路之艰难。无论以曹操的英雄性格,还是以他的丞相地位所享有的条件,都不会把道路的艰难当作一回事。这一唱三叹的调子,只是借道路的艰难,表达人生艰难的感慨罢了。下面写牛困车堕,独坐盘石之上,弹琴奏清角之韵(悲凉的乐调),更是从经历散关的见闻中,激发起来的想像和虚构。以曹操的身份,他给自己虚构这样一种艰难跋涉、困顿山谷、独坐无侣、心中烦苦的遭遇,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在常人的目光中,曹操要么是一个奸诈险恶的野心家,要么是一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但从曹操自己来说,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当他从汉末的动乱中突拔而起时,并没有预料到后来的成功。只是在与各支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激烈冲突中,有进无退,不击溃敌手便无以自存,才渐渐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在这个过程中,是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危险的。关于他与内外敌人反复苦斗、多次仅因侥俸才得脱离危险的经历,大家都很熟悉,不必多说了。就在曹操写这诗前不久,还发生过汉献帝伏皇后与父亲伏完谋杀他的事件,皇帝本人,恐怕也牵涉在内。这种危机四伏、如履薄冰的环境,难免令他产生一旦失足的忧虑吧。再说,理想永远高于现实,任何已经得到的东西都不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甚至,愈是功业辉煌的人物,愈是容易感觉到个人不过是历史实现其自身目的的工具,感觉到个人本质上的渺小。一个人拿他的生命做成了伟大的事业,而这事业归根结蒂是与生命本身相分离的。在这个境地上,英雄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孤独。曹操临死之际,并无功成名就的满足,却安排了许多琐琐碎碎的日常小事,似乎与他的英雄气质不符;其实,这正反映了曹操对生命本身的留恋和迷惘。从以上的心理来理解《秋胡行》首节所表现的境界,就不觉得奇怪了。
第二解写遇仙。正当虚构的主人公弹琴抒发内心烦苦之际,忽然有三位老人来到他的身旁。“负揜”不易解,“被裘”即披着裘衣。这句同下句,大概是说三位老人遮掩在宽大的裘衣之下,看上去不像是平常人。他们问主人公:你为何如此困苦,自怨自艾?你惶惶然来到这里,是想寻求什么?这个情节,使故事向神异的方向发展,形成幻想性的趣味,并便于作象征的抒情表现。“三老公”的发问,一方面从旁观者的眼光,进一步强化前一节所说“心中迷烦”的困苦气氛,一方面,又在不知不觉之中,把事不得已的失足(牛顿车堕)情节,转变为似有所求而来到此间的情节。就字面来说,因是不知情者的发问,所以与前文并无牴牾;但从抒情的需要来说,作者正是要表达一种试图摆脱现实矛盾、探求某种新的人生出路的欲望。这一节文字虽不很讲究,却相当巧妙地完成了一种过渡。
第三解从开头到“枕石”一句止,是仙人自述。他们本来似乎也是常人,修道既深,乃能得道,于是摆脱了凡人所遭受的束缚,自由自在地游历名山,飘飘然行于天地之间。他们的生活是简朴而无所求的,倦了便睡在石头上,饥渴时只需喝一点泉水,因此决没有常人因贪欲而造成的无数困苦。
有各种资料可以证明,曹操实际是不相信神仙的。那么,这一节虚构就有较深的意味。从大处说,即使一个不相信神仙的人,也并不能摆脱人生短暂所带来的烦忧,和对永恒存在的向往,而神仙的形象,正是永恒的象征。从小处说,神仙也可以比喻从世俗矛盾中解脱的境界。权势名位,物欲情欲,是导致人类相互竞争、引发无数冲突与烦恼的根本原因。倘能舍弃这一切,也就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痛苦。“枕石漱流饮泉”,与世无争,就不会有什么麻烦。至于整个这一节,到底是从哪一方面说,还是兼而有之,无法加以确定。文学形象的意义,总是很宽泛的,读者只需将它理解为一种超越和自由的象征就行了。
如果主人公听了“真人”即仙人的话,便跟着走了,这诗就变成了真正的游仙诗,也就没有多少味道了。在曹操的笔下,主人公对“真人”的陈述,反应却是“沉吟不决”;而正在他犹豫之间,“真人”已弃他而去,“遂上升天”。这也许意味着,所谓永恒自由是一个抓不住的幻影,它只是扰人心烦而已;也许还意味着:所谓从现实中解脱,也只是一种幻想,事实上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抉择。确实,如果说从曹操临死时对种种琐碎后事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他懂得一切辉煌的事业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却也必须知道相反的一面:像他这样一个豪杰之士,若无不凡的成就,生命的欲望更不能得到满足。人本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他必须在某个对象上建立自我,但这对象到头来仍旧不是自我;然而反过来说,没有对象,却又根本没有自我。
第四解自“正而不谲”以下,文字已无法理解,也许是流传中产生了讹误。但从开头到“惆怅以自怜”,意思是清楚的。主人公正“沉吟不决”,“真人”已“遂上升天”,他忽然惊觉,想要追上前去,却已经根本追赶不上。失去这样一个机缘,从此抱恨不已,夜夜难寐,惆怅自怜。这一节在视觉形象的描绘上,显得十分优美动人。似乎可以看到:三位仙人冉冉升空,驾着风云悠悠而去,渐渐消逝在天边,而山谷间那个凡夫俗子,一面仰首呼喊,一面踉跄奔逐,不时被葛藤、岩石绊倒,直到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终于落下痛悔的眼泪。
这里写的人生情绪,应该就是人对完美的人生理想的追逐。这种理想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却永远高于人们的生活现实;人们想要追上它,却永远也追不上。就是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人们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途。对于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说来,大概未必会感觉到人生有这一种痛苦;但任何一个具有强烈的人生欲望的人,最终都将明白:无论他走过多长的路,有过多少成功,他也终究要绊倒在追逐的路途上。
参考资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biàn),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tīng)洲。
坐中客,翠羽帔(pèi),紫绮(qǐ)裘(qiú)。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càn),相对永登楼。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离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七度:七次。今夕:今天。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彭城: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古汴:古汴河。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鼓吹:鼓吹乐。鸿雁:俗称大雁。汀州:水中小洲。
翠羽帔,紫绮裘:指豪华衣饰。素娥:即嫦娥,此处指月亮。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曾不:不曾。清尊:酒器。水驿:水路驿站。依旧:照旧。但恐:但害怕。王粲: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相对:相望。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著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下片则直接展现诗人内心世界。前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依旧”二字非常好。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出了《登楼赋》。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本来是百日逍遥堂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héng)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huǎng)惚(hū)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qióng)楼。虾(há)蟆(má)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
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参考资料:
1、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辛弃疾词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96页.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杨忠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辛弃疾词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93页.
将旦:天快亮了。《天问》体:《天问》是《楚辞》篇名,屈原作,文中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用《天问》体即用《天问》的体式作词。
可怜:可爱。悠悠:遥远的样子。别有:另有。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光影:指月亮。天外:指茫茫宇宙。汗漫:广阔无边。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飞镜:喻明月。妲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谓:据说。问无由:无处可询问。恍惚:模模糊糊、隐隐约约。长鲸:巨大的鲸鱼。纵横:横冲直撞。玉殿琼楼:代指月亮。神话传说云月亮中有华丽的宫殿名广寒宫。虾蟆:蛤蟆。传说月中有蟾蜍(蛤蟆)。故:本来。堪:能够。云何:为什么。玉兔:传说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捣药。解沉浮:识枷生,会游泳。若道:假如说。无恙:安好,无损伤。渐渐如钩:圆月慢慢变成弯月。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使用《天问》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像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他那妙趣横生的发问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传说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读者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
当然,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就是豪纵跌宕,横绝古今;所谓“放”,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词作,借“月有盈亏”的现象,抒发“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的豪情。词语洗炼精熟,意境开阔,富有哲理,较之轻浮、侧艳的儿女情,以及粉饰太平的利禄语高出很多,是词中上品。
上阕开句是个比喻句,“碧天如水”将烟霏云敛、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绿水固是常见,但“一洗秋容净”之句的出现,不仅使它顿失俗态,且显示出一种阔大无比的气势,点睛之处便在一个“洗”字。下面是一个问句“何处飞来大明镜?”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点出了要写的主体对象——月亮,且出语自然轻松、比喻贴切。紧接着又使用了一个反诘句“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意思是:谁曾说起过这样的话,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流溢。
这是在用典,《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一段趣话:“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月中之物,当指桂树,因神话中谓月中有桂树。词人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态度明确地发出了“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的呼声,意思是说:诚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更如光辉的月亮,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无遗照”,“山河倒影”,表现了作者一心想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但面对南宋王朝所辖的半壁山河,无计可施,只能寄情皓月,发出兴叹。词人反用典故主张砍去月中之“桂”,与期盼能除去朝中的奸佞秦桧可能也是谐音巧合。因为“桧”本与“桂”同音,唐宋之后由于音变,而且是仅在秦桧这个专有人名中“桧”才发“会”音。即使不是偶然巧合,也加深了一层强烈的政治色彩。
下阕承前,词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犹苦馀热,肺腑生尘”之句表面写的是:夏日的酷暑虽退,但馀热还时而袭来,令人烦闷;实际抒发的却是对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恃权猖獗、炙手可热的愤怒,与朝中爱国之士受尽压抑的不平之气。“移我超然到三境”中的“三境”,指神话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这种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词人在悲愤之极时寻求解脱的思想流露,但这只是刹那间的闪现,很快又对着明月再次点燃起希望:“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又是一个问句。
“姮娥”即指神话中主管月宫的仙女,本作“恒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娥”,通作“嫦娥”),这是借向嫦娥发问到底因为什么事,竟然出现让月亮时而圆时而缺的现象,以引出下面要说的正文:“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一个“烦”字又引出了一则神话故事,据《酉阳杂俎·天咫》记“旧言中有桂,……高五百尺,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几句是说:麻烦吴刚挥动手中忽忽生风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洁饱满,普照大地,无遗露地映照出统一的山河和繁华的人间。
这是词人梦寐以盼的希望的火花又次迸发。然而,词人深知自己并非生活在幻想里,他曾亲率部队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抵抗过强大的金兵,惨痛的教训告诉他要把希望变成现实,必定要不屈不挠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便是尾句“待拼却长年,醉了还醒”所显示的内容。“醉”应指受挫折、受贬谪后不得不以酒浇愁而醉;“醒”则是除奸、杀敌、收复国土之志不已。
以中秋圆月为内容的词篇,当首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作,其拳拳缱绻之情、豪爽浪漫之气充溢流动,后人无有出其右者。然而向子湮此词,追从苏轼之后,就其包容之大涵盖山河而言,基本上可与苏轼的词比肩。全词气势磅礴,感人至深。
丹桂花开第二番。东篱(lí)展却宴期宽。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
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chán)娟(juān)。素娥未隔三秋梦,赢得今宵又倚阑(lán)。
仍:一本作“还”。
婵娟:明月。原指美女,有时特指嫦娥。相传嫦娥的月宫仙女,又借指明月。素娥:即嫦娥。
《思佳客》,即《鹧鸪天》,首见于北宋宋祁之作,至晏几道填此调最多。《词谱》卷十一说:“宋人填此调者,字、句、韵悉同”。因贺铸词有“化出白莲千叶花”句,故又名《千叶莲》,又因其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故又名《半死桐》,又名《于中好》、《思越人》、《看瑞香》、《第一花》、《禁烟》、《翦朝霞》、《骊歌一叠》、《锦鹧鸪》、《避少年》、《鹧鸪引》、《醉梅花》。双调,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下片五句,上下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丹桂”四句,上片写闰中秋景色及词人的感想。言桂花已经二度开放,菊花的花期亦相应延长了。词人以桂、菊两种秋季当令的花,点出“闰中秋”的特点;即是这年秋天有了两个八月,秋天就足足延长了三十天。因此,接着词人又说,天上的圆月就像人间的宝镜一样,因为是“闰中秋”,所以缺而复圆;而自天河而来的泛星槎亦在“闰中秋”时去而复还。“仙槎”,即贯月查。
“分不尽”五句,下片即景感怀。言中秋天凉,而时令也在八月之半,今遇“闰中秋”,所以又可以将之分成一半,故词人反而有“分不尽,半凉天”的一种感觉,词人闲暇无聊,唯有这天上圆月与之作伴,又因为是在“闰中秋”的缘故,时令还没有到深秋,所以气候也还不太凉冽;月中嫦娥也显得非常引人注目,所以词人才有可能,又一次在这天晚上独倚栏干欣赏这一圆月了。
异乡青嶂外,故里白云边。北极悬双眼,中秋度四年。
灯前横一剑,江浒宿孤船。玉露漙漙忌,金波炯炯然。
山风徒自溷,儒俗不同迁。对酒轻千日,论诗嗣百篇。
斫才犹见朴,礲智未成圆。自是穷荒地,谁怜落寞天。
梧桐床护满,蟋蟀井吟偏。何处寻灵运,无人问稚川。
寒岩巢燕别,疏竹网虫悬。市贾希求纸,民储寡守钱。
饔餐粗乃习,衣褐短堪怜。名谷非甘谷,称泉半盗泉。
土城门不警,竹屋壁常穿。钧石唯咨背,舆台只食肩。
戆呆千百种,秀敏几多员。猎野狐偕走,烧畲蚁并缘。
夸酣言沓沓,鼓饱腹便便。定静聋疑吹,晴明瞽讶烟。
立名甘在下,恃气或争前。肥丑红楼女,粗豪碧洞仙。
城隅频有约,淇水久相传。淰淰重岚晻,潺潺小涧湲。
背恩棠遂伐,忘义豆长煎。胥学凶如虿,无惭行有膻。
豚蹄祈殖谷,糟酒乐登筵。墉集欺猫鼠,林藏逐雀鹯。
礼罗谁共入,宪网底粗悛。腐木难胜斧,孤雏叵受鋋。
整冠迷狎李,称物昧持权。天德劳巡抚,人愚苦系挛。
树藩吁格逖,作县失烝蠲。平谳翻遗蠹,催科绝胜畋。
秽污无与汰,残忍复叨全。私有千端计,公无半语宣。
执鞭深结友,握椠恶亲贤。富视铜三百,贫量石二千。
中冓言可丑,有北尔当先。反笑人驽钝,私扬已骥翩。
谬为明舞态,暗弄卓奔弦。伪狗故盛衍,非鱼罔寄筌。
斯人宜罪也,夫我岂为焉。自昔图通变,而今谨折旋。
第令心怏怏,未极理玄玄。诸子新粱肉,群经旧井田。
鸾鸣将日近,鹏举欲云连。何苦原衣弊,难更肇锦鲜。
平澜寒负耒,阴壑夜鸣舷。冷落千军笔,纷披十样笺。
廉都多宠顾,贪守一拘牵。固谓身无绌,原来命独邅。
昆山宁玉弃,合浦敢珠捐。踧蹜腾高浪,参差始碧涟。
悠悠江至澧,浩浩洛吞瀍。对客封佳句,思亲梦故阡。
甘心和氏璞,陶面祖生鞭。嫫母声兼恶,南威色丧娟。
嗷嗷秋塞雁,嘒嘒晚林蝉。传世心如锦,回天力未绵。
马融先解帐,郑老疾推毡。幼子摊书籍,娇妻问翠钿。
乾坤无广厦,风雪压危椽。泛慕沧溟际,行思岱岳巅。
五穷延使坐,三疾强令痊。日啖如瓜枣,时寻在火莲。
拒随昌寓乘,嬉射长房拳。逼侧悲图骏,徘徊笑卜鳣。
敛容过土梗,负汗逐罗鞯。灸热谁何焰,随流恁地涓。
摘苹聊涉沚,务稼暂依堧。缅为知心惜,难纾渴思缠。
晴冈灵凤哑,旱岁老龙眠。恶守邪溪黑,勤磨大道坚。
胸襟真濩落,翰墨独瑰妍。既作鹏同起,休论鷃旂翾。
数精卑一行,词正狭优旃。气象凌秋汉,光华逼斗躔。
居今仍齿齿,览古愈虔虔。珍敌西南美,雄排左右甄。
上台凝望锐,寄字远求骈。京赋人争写,麟经手续编。
小官居不愠,健笔秉须专。白下岩鸣铎,长沙省佩弦。
杖明诛琐伯,吐爱学乘禅。尔雅言言熟,传灯字字诠。
贾生谗自汉,郭隗起无燕。门弟怀明道,家人念闵骞。
久孤黔首恋,肯与瘴江延。写别衣皆泪,求亲道欲涎。
山长空寄鲤,春尽好闻鹃。牛女缡犹结,参商毂怎旋。
荡舟如得奡,辟谷苟缝佺。阊阖须臾启,文昌瞬息褰。
世间惊两鸟,眼底尽飞鸢。脱后前人步,终贻半世愆。
酉山书每附,浯石颂宜镌。处处青春在,年年碧草芊。
壮心期不已,浩气亮非孱。韩柳拚来择,萧曹幸免铨。
红楼:华美的楼阁,旧时指富家小姐的住处。粗豪:粗疏豪放、粗犷豪壮。碧洞:石洞,常指道观。
城隅:城角,多指城根偏僻空旷处。淰淰:散乱不定貌。岚晻(lányǎn):山林中的雾气昏暗不明。潺潺(chánchán):水流貌、流水声。涧湲:山涧的流水。涧,jiàn,夹在两山间的水沟。湲(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或水流声。
背恩:背弃恩义。棠遂伐:《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召伯辅佐周武王,德政行于南国,百姓相戒勿剪伐其所憩之棠树。后遂以“伐棠”谓大臣未能如召伯之建功立业,以至国灭身亡。豆长煎:比喻亲属相残。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双星何事今宵(xiāo)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玉露:指晶莹的露水。金风:秋风。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素秋:秋季。古代五行说,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称素秋。又秋至则草木渐雕,因以素秋比喻人生晚暮。此处作者兼用二义。穿针楼:旧俗七夕时妇女多登楼望月穿针,互比灵巧。此处仅指楼,作者未必真会穿针引线也。
双星:指牵牛星、织女星。一钩:指月亮,七月初七日乃上半月,月形如钩。
《七夕》是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此诗为第一首。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之夜。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相会。后附入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等活动。此俗甚古,汉、晋、南北朝书中均有记载。在此纯粹的妇女风俗节日来临之际,德容作此七言绝句,记述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情怀。任何风俗风景,其观感体验皆因人而异。旧俗此时,妇女尤其是未婚少女,尽皆欢天喜地,满怀憧憬地聚集欢会,祈祥祷福。德容无此心境,她疑惑牵牛织女为什么要此夕相会。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团聚,而是团聚之后的断肠离别。这自然与她的家破国亡,流落异乡的特殊遭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