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霍元瞻,清标如玉雪。
苍松立石崖,白鹤鸣海月。
瘦马冲寒冰在须,日暮去访元瞻居。
高堂中夜烧长烛,为我写出《秋山图》。
墨池水冻笔如槊,使我见之喜且愕。
云气忽从衡岳来,雨声似向潇湘落。
二客兰舟泊远沙,一个茅亭在阴壑。
感君厚意不可量,我欲酬尔明珠珰。
贾傅祠前相别去,挂在鹄山青草堂。
猜你喜欢
君家能赋别,释褐重凄然。
客袂移缁素,离杯并圣贤。
坐曹烦折狱,奏牍伫怀铅。
十载青袍困,须饶草色鲜。
长空秋雨歇,睡起觉精神。看水看山坐,无名无利身。
偈吟诸祖意,茶碾去年春。此外谁相识,孤云到砌频。
片帆烟雨。送君又送春归去。水面匆匆刚数语。渔火星星,回首江天暮。
闻道才华追七步。玉骢重踏春明路。仙子总应天上住。
千里关山,莫厌风和雾。
天下郡(jùn)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zhù)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pāng)沱(tuó),男谷女丝行复歌。
全天下各地区千万座城池,没有一座没有甲胄兵器!
怎么样才能把甲胄兵器铸作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种呢?
如果能这样,耕牛尽其用,蚕桑业有成;
就再也不需要让战士们洒泪滂沱,那时全社会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人们一边走,一边唱歌,是多么好啊!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4
郡国:郡和国的并称。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向:差不多的意思。甲兵: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
农器:农用器具。
尽:一作“得”。一本“耕”下有“田”字。
烈士:指战士。滂沱:雨大貌,这里形容落泪。男谷女丝:即男耕女织,以名词作动词,是杜甫用字变化处。行复歌:一边走,一边唱。行复:且又。
杜甫晚年创作的这首《蚕谷行》诗汇聚了他一生许多高尚的品格,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瑰宝。
此诗开头四句:“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十多年的战争,使得铸作生产工具的铁都感到缺乏必须用武器来改造了。全国战乱不息,农田荒芜。诗人呼吁把甲胄铸作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作,百姓安居乐业。国外有《把剑铸成犁》的现代雕塑。大诗人杜甫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用诗的形式把这种反战思想艺术地体现出来了。铜铁应当做成犁、锄,服务于和平生活,现在却做了杀人的武器、防身的铠甲。对这种反常现象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一经诗人点出:甲胄应铸作农具。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物非所用!盔甲回炉铸而为犁、锄,使天下寸土皆得牛耕,才是物尽其用的人间正道。诗人没有直接痛斥战争,却用铠甲再造为犁锄的形象语言强化了反战思想。
“”这是杜甫的理想主义。这是杜甫勾画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中劳动大众的理想生活。这首诗所显示的思想、识见,即是对陶渊明《桃花源记》耕作社会理想观念的巨大超越,同时亦是对他自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给予受体者的舍己奉献天下士子观念的超越。杜甫在这首诗中,直接给出了一个万城无甲兵的和平构想,是一幅打着杜甫深刻印痕的理想国及和谐社会诗意安居的画图。
此诗虽短,却是杜甫五十多年生活历练由无数血泪与伤痛凝成的最后总结,它是一颗照亮历史时空的一颗诗的钻石,是杜甫和杜诗一切闪光理念的凝缩。因此,可以说《蚕谷行》一诗标志着杜甫卓苦艰辛的圣化之路的终结,标志着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的文学和文化意义的总括。
紫头青项背如龟,青不青兮紫不绯。
仔细看来茄子色,更兼腿大最为奇。
碧阴如带拥琅玕,阁静潭澄五月寒。淇澳雨余添峭茜,夹池云起助团栾。
前朝金穴恩犹在,贵主妆楼迹已残。见说侯家千亩赋,可因邮使报平安。
恶人恒多善人少,春来未省听啼鸟。惟有鸱枭最恼人,聒聒五更鸣到晓。
䲭枭䲭枭尔何为,万人怪汝千人讥。更有王孙金弹丸,绕林逐尔将安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