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云晴无限好,船头又见乱堆蓑。却无尘世利名厌,尽是市朝兴废歌。
全宅合来居水泽,此身常得弄烟波。肥鱼美酒尤丰足,自是幽人不愿过。
猜你喜欢
掷米不盈掬,群雀下阶除。
昂昂圃中鹤,饭糗不可呼。
嬉翔白云外,饮啄春山隅。
日淡烟水乡,风晒翎羽舒。
群鸡汝自况,乘轩我何拘。
秋愿忽清唳,杳杳闻碧虚。
志士甘水菽,三四羞猿狙。
寄语飞鸣侣,悠悠差自如。
五岭迢迢拥福山,陶公盘郁海云间。寒潭夜雨苍龙吼,曲水春风彩凤还。
竹径石边看独塔,草亭峰外送双鬟。仙台不秘长生药,蒲节松花可驻颜。
天下郡(jùn)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zhù)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pāng)沱(tuó),男谷女丝行复歌。
全天下各地区千万座城池,没有一座没有甲胄兵器!
怎么样才能把甲胄兵器铸作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种呢?
如果能这样,耕牛尽其用,蚕桑业有成;
就再也不需要让战士们洒泪滂沱,那时全社会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人们一边走,一边唱歌,是多么好啊!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4
郡国:郡和国的并称。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向:差不多的意思。甲兵: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
农器:农用器具。
尽:一作“得”。一本“耕”下有“田”字。
烈士:指战士。滂沱:雨大貌,这里形容落泪。男谷女丝:即男耕女织,以名词作动词,是杜甫用字变化处。行复歌:一边走,一边唱。行复:且又。
杜甫晚年创作的这首《蚕谷行》诗汇聚了他一生许多高尚的品格,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瑰宝。
此诗开头四句:“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十多年的战争,使得铸作生产工具的铁都感到缺乏必须用武器来改造了。全国战乱不息,农田荒芜。诗人呼吁把甲胄铸作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作,百姓安居乐业。国外有《把剑铸成犁》的现代雕塑。大诗人杜甫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用诗的形式把这种反战思想艺术地体现出来了。铜铁应当做成犁、锄,服务于和平生活,现在却做了杀人的武器、防身的铠甲。对这种反常现象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一经诗人点出:甲胄应铸作农具。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物非所用!盔甲回炉铸而为犁、锄,使天下寸土皆得牛耕,才是物尽其用的人间正道。诗人没有直接痛斥战争,却用铠甲再造为犁锄的形象语言强化了反战思想。
“”这是杜甫的理想主义。这是杜甫勾画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中劳动大众的理想生活。这首诗所显示的思想、识见,即是对陶渊明《桃花源记》耕作社会理想观念的巨大超越,同时亦是对他自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给予受体者的舍己奉献天下士子观念的超越。杜甫在这首诗中,直接给出了一个万城无甲兵的和平构想,是一幅打着杜甫深刻印痕的理想国及和谐社会诗意安居的画图。
此诗虽短,却是杜甫五十多年生活历练由无数血泪与伤痛凝成的最后总结,它是一颗照亮历史时空的一颗诗的钻石,是杜甫和杜诗一切闪光理念的凝缩。因此,可以说《蚕谷行》一诗标志着杜甫卓苦艰辛的圣化之路的终结,标志着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的文学和文化意义的总括。
平地风烟横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
九十春秋已过半,养花天气正融和。
海棠枝上莺声好,道与时流见得麽。
滇云接马首,僰道盘羊肠。感慨情思恶,登顿肢体伤。
平生终天恨,今日许予偿。但得情事申,岂惮关山长。
豺獭知报本,春秋事烝尝。惟人有天性,肯愧虎与狼。
哀哀王裒氏,久废蓼莪章。我生千载下,衷情允相望。
才子方为邑,千峰对县门。
静寒琴意古,闲厌鸟声喧。
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
讼稀应物咏,庭下长兰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