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千百折,白云三四峰。
上有喷壑泉,下有凌霜松。
中有一老人,坐啸岩间风。
素发垂两肩,朱颜映青瞳。
年纪将百龄,容貌如孩童。
长跪前致辞,子非列仙翁。
笑谓汝孺子,语汝使心通。
我生不偶俗,遗身在蒿蓬。
结庐白水边,采药青林中。
世语我不接,世士我不逢。
箪瓢我不忧,轩盖我不崇。
自耕足我食,自息安我躬。
冥冥绝思虑,默默全和冲。
持此摄吾生,仰荷元化功。
何必插羽翰,远逐浮丘公。
再拜受斯言,廓然如发蒙。
投簪谢知己,一去无回踪。
猜你喜欢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七弦 一作:七丝)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9
2、吴昌恒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86
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1
(七弦 一作:七丝)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燕姬年十五,弱质不胜春。得侍吴郎寝,何言宋氏邻。
舞馀娇欲尽,妆罢态逾新。行路应相问,儿家疑姓秦。
飒飒金风木叶飞,银河皎洁漏声微。一窗凉月明如水,乡梦因何不肯归。
振锡诣华京,频频答龙灵。
玉阶前见佛,金口内开经。
论道穷幽赜,深玄极杳冥。
褒崇恩烂熳,教化语丁宁。
传和心中印,镌为坐右铭。
云飞来北阙,鹤梦去东冥。
鼓棹辞梁苑,扬帆过洞庭。
到山开御札,鸾凤满岩扃。
故人閒适地行仙,林下邀谁共暮年。把酒应思天际客,登楼俄上水南船。
懒看小吏呈朝报,静听高僧说世缘。华发未输头上白,更期携手剑溪边。
辟彼巨川,用尔作楫。亦曰砥柱,中流是揭。
高城带远林,落日动寒砧。
行客自朝暮,青山无古今。
衰迟惭逸气,忧患足危心。
溪迮滞归艇,何时春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