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何逶迤,白云自悠悠。数亩幸可耕,此外更何求。
整耨候时雨,荷锄适东畴。凯风拂兰蕙,林薄鸣鸤鸠。
我麦既菶菶,我禾亦油油。食力分所安,但愿岁有秋。
王租及时足,尊酒聊相酬。
猜你喜欢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七弦 一作:七丝)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9
2、吴昌恒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86
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1
(七弦 一作:七丝)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右辅风烟接上都,功成番爱驻州旟。
炉经万物为铜后,田是诸侯假璧馀。
合宴金匏催大白,当年宾从照红蕖。
向来病守成惆怅,不预怀铅奉相车。
白云出崖间,化作横天雨。溟濛竺溪寺,楼观不可睹。
遥闻疏钟来,杳霭度前浦。嗟尔山中人,经年不出户。
因知静者心,怅然青莲宇。
路岐人不见,尚得记心中。月忆潇湘渚,春生兰杜丛。
鸟啼花半落,人散爵方空。所赠诚难答,泠然一雅风。
还号长安客。闭荒斋、药炉茗椀,换将吟席。三月余寒犹不减,满眼新芜送碧。
恼人是、无情春色。那管世间兴亡事,但莺花、依例留陈迹。
徒令我,叹非昔。
年时祓禊欢场历。趁嘉辰、琴尊胜赏,慰人衰白。劫后园林今寥落,每向花前太息。
漫寻遍、烟郊尘陌。一掬香兰愁波洗,旧繁华、堕影成追忆。
吟思黯,曲江侧。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庙貌森严屋枕崖,地寒铺满纸钱灰。
空明一碧秋如洗,若有神仙引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