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qú)劳于野。爰(yuán)及矜(jīn)人,哀此鳏(guān)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áo)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参考资料:
1、王秀梅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89-391
2、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66-368
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于:语助词。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征:远行。劬劳:勤劳辛苦。爰:语助词。矜人:穷苦的人。鳏:老而无妻者。寡:老而无夫者。
集:停。中泽:即泽中。于垣:筑墙。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作:筑起。究:终。宅:居住。
嗷嗷:鸿雁的哀鸣声。哲人:通情达理的人。宣骄:骄奢。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三月上吕梁,春旱水未驶。水中半白石,错出犬牙锐。
其流本閒暇,急束若有恃。乍疑云汉泻,星斗湿流丽。
又疑沧海涛,喷射巨鳌背。轰轰万雷撞,佶佶千兵势。
为河作户限,匪一乃再至。上洪急且纡,下洪峻而厉。
舟航抵其下,一叶舞云际。跻攀仅分寸,失手寻丈外。
累累腰巨絙,牛喘仆夫瘁。已涉未足欢,欲下心反悸。
胡然造次顷,号叫乞神惠。遂令愚无知,谄祭及非类。
方今幅员广,南北一衣带。梯航极山海,珠玉兼象贝。
设官使居守,人畜数十辈。蛟鼍革冥顽,行旅释凝滞。
人心既有依,天险不足畏。缅思黄河源,远自昆崙致。
万里不能休,朝宗实天意。向非神禹功,后世亦奚赖。
到今疏凿处,历历犹可记。河竭功不忘,圣人等天地。
凉吹送溪雨,落日散汀鸥。暮天空阔无际,层巘绿蛾浮。上印初辞藩寄,拂袖欣还故里,归骑及中秋。倚杖饱山阁,回首翠微楼。
一区宅,千里客,旧从游。甘棠空有余荫,谁解挽公留。翰墨文章独步,富贵功名余事,当代仰风流。暂蜡登山屐,终作济川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