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国生秋草,离居再及瓜。山川临洞穴,风日望长沙。
物土南州异,关河北信赊。日昏闻怪鸟,地热见修蛇。
远人梦归路,瘦马嘶去家。正有江潭月,徘徊恋九华。
猜你喜欢
夜梦云阙间,从容簪履列。朝游洞庭上,缅望京华绝。
潦收江未清,火退山更热。重欷视欲醉,懵满气如噎。
器留鱼鳖腥,衣点蚊虻血。发白思益壮,心玄用弥拙。
冠剑日苔藓,琴书坐废撤。唯有报恩字,刻意长不灭。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shù)楼。春风对青冢(zhǒng),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fán)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调角:犹吹角。断:占尽。戍楼:防守的城楼。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白日:灿烂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大汉:一作“大漠”。穷边:绝远的边地。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落泉无时休,泄云常自还。居然万峰秀,共此亭户间。
擘华力何壮,凿陇巧已艰。造幽非近规,会心宁愧颜。
朝扉面苍苍,夜枕听潺潺。莳以松桂丛,葱翠皆可攀。
长歌发真赏,锦绣先斓斑。座客齐起予,清玉联玦环。
夙龄慕远游,未能遍人寰。学仙理茫昧,遁俗事间关。
风波天一隅,不到三神山。终当振衣往,对境聊自閒。
欲知黄鹤山中客,便是芙蓉室里僧。不比妙高穷老圃,堆豗懵懂百无能。
驱马绕河干,家山照露寒。依然五柳在,况值百花残。
昔去惊投笔,今来分挂冠。不忧悬磬乏,乍喜覆盂安。
甑破宁回顾,舟沉岂暇看。脱身离虎口,移疾就猪肝。
鬓入新年白,颜无旧日丹。自悲秋获少,谁惧夏畦难。
逸志忘鸿鹄,清香披蕙兰。还持一杯酒,坐想二公欢。
云锦山前炼大丹,六天魔魅骨毛寒。
一从飞鹤归玄省,烟雨潇潇玉局坛。
聊为东坡载酒游,万龛迎我到峰头。
江摇九顶风雷过,云抹三峨日夜浮。
古佛临流都坐断,行人识路亦归休。
酣酣午枕眠方丈,一笑闲身始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