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槐枝叶似飘蓬,奕世荣华一旦空。燕绕故基寻画栋,鸟栖荒树忆金笼。
书分几处青灯下,剑入谁家宝匣中。遥睇钱塘三尺墓,离离枯草泣低风。
猜你喜欢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七弦 一作:七丝)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9
2、吴昌恒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86
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1
(七弦 一作:七丝)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子有好学名,得之直从幼。
矻矻忘其疲,每以夜为昼。
谁令不自爱,坐与简编斗。
旋致心腹间,有病见脉候。
乡人尝谓子,文笔真似舅。
舅也昔养疴,亦在掇科后。
七日仪部官,在告月且又。
服药未见功,具疏遂入奏。
昨朝获愈音,颜面喜欲皱。
西风作新寒,南去不可逗。
相过一何疏,相别一何骤。
子去固欣然,孰与箴老缪。
惟子有书癖,舍书莫能救。
譬如病酒人,戒饮貌愈瘦。
何如稍饮之,病去渐复旧。
子病偶类兹,简编实醇酎。
茹多仍吐之,纸上发奇秀。
三年当复来,观子所成就。
燕燕。惯逐寻芳伴。翩翩。红浪香中翠剪翻。
帘垂斑竹梁银杏。重到迷花径。离离。依旧朱樱雨压枝。
补*功深浴凤池。好贤人道似缁衣。佩声清音见委蛇。千岁寿祺阴有积,两宫恩*古来稀。东山歌酒乐时熙。
入梁逢故苑,度薛见馀宫。尚识招贤阁,犹怀爱士风。
灵光一超远,衡馆亦蒙笼。洞门馀旧色,甘棠留故丛。
送禽悲不去,过客慕难穷。池竹徒如在,林堂暧已空。
远桥隔树出,迥涧隐岸通。芳流小山桂,尘起大王风。
具物咸如此,是地感余衷。空想陵前剑,徒悲垄上童。
胜地惜轻别,短筇成後游。
门呀一境异,木落四山秋。
野鸽翔深窦,蟠蛟擅古湫。
栈危萦峭壁,桥迥跨奔流。
白雨穿林至,腥风卷地浮。
真成起衰病,不但洗孤愁。
登陟知难再,吟哦为小留。
回头即万里,雪满戴溪舟。
修程动百里,往往饷僧居。佛鼓迎官急,禅床为客虚。
桃花成井落,云水接郊墟。不觉泥尘涩,看山兴有馀。